“援法议事”,江苏在行动!
信息来源:市政法委 发布日期:2020-09-22 浏览次数:   字号:【

什么是“援法议事”活动?


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协商、决定、办理、管理、监督基层群众自治事项,是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新探索,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新举措,是总结推广基层依法治理实践经验的新样本,有助于加快推进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。


微信图片_20200922091732.jpg


今年7月24日,全省城乡基层“援法议事”活动动员部署会召开后,江苏各地紧扣任务目标,紧密结合本地实际,精心组织实施,创造性开展工作,“援法议事”活动呈现出许多新特色、新亮点。


汇聚力量资源,拓展参与主体


整合力量资源,激活“援法议事”潜能。“援法议事”活动涉及面广、群众性强,只有健全城乡基层地方党委法治议事协调机构,推动党委、政府、社会、公众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,才能形成合力。

——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

马太建


连云港市充分发挥基层人大代表在“援法议事”活动中的桥梁纽带作用,推行实施“基层人大代表议事会”制度。


宿迁市把落脚点放在机关干部下沉“援法议事”上,广泛发动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干部“下沉一线”,帮助、指导、参与村(社区)“援法议事”活动,实现与村(社区)党组织和村(居)民群众零距离接触、面对面交流。


镇江市充分发挥城乡社区党员的先锋示范作用,注重培育老党员、老军人、老模范、新乡贤和社区工作骨干等“法治明白人”,社区领导班子成员、人民调解员、网格员、村民小组长等“法治带头人”,广泛吸纳各方代表人士积极参与“援法议事”活动。


苏州常熟市海虞镇以海福新城社区“8+X”居民议事制度为模板建立起村(居)民“6+X”议事组织制度,引领基层群众依法自治管理,目前覆盖率已达100%。淮安市淮阴区推动法官下沉走进村(社区)“党群议事会”,助力矛盾纠纷就地化解。


建湖县、射阳县积极探索“网格+法治”模式,有效整合村(居)干部、司法行政工作人员、网格员、法律工作者、志愿者等多方资源,把法治社会建设融入到网格化基层社会治理体系。


突出本地特色,丰富工作内容


因地制宜,彰显法治效能;丰富载体,达到事半功倍效果。“援法议事”活动开展以来,全省各地坚持“规定动作不走样、自选动作出新招”,通过挖掘本地资源,借助载体平台等灵活多样的形式,强化社会共治,不断彰显法治的影响力,实行群众自我管理、自我服务、自我教育、自我监督。

——省委依法治省办秘书处处长 桂万先


无锡市通过组建党建先锋驿站、设立法治楼道长、成立居民议事厅、布设“双微双员”体系等立体式信息摸排网络,收集民声民需。


徐州市在市电视台政法频道打造全新电视栏目《有事好商量》,将镜头对准基层村、社区,全景式展现基层“援法议事”全过程。


微信图片_20200922091754.jpg

▲“晓婷说事广场”


常州市钟楼区在永红街道锦阳花苑社区成立“晓婷说事广场”,推动社区法律顾问参与“民事民提、民事民议、民事民决”,先后形成《文明养狗公约》《广场舞公约》等一系列小区管理公约。


泰兴市建立“网事网议”工作室,搭建社会治理公开平等对话平台,构建议事乡贤库,打造村务服务、自治服务、公益服务、平安警务“四位一体”的全要素“一张网”。


微信图片_20200922091759.png

▲南通“有事好商量”协商议事会


海门市加强村居“有事好商量”议事平台建设,积极融入法治元素,不断丰富村民依法自治新路径、新形式,探索形成村民自治“1234”工作法。


灌南县助力“有事好商量”协商议事室工作开展,把基层群众提出的共性问题反映给党委政府,汇聚民智、凝聚共识,已完成11个镇、4个园区和238个行政村(社区)协商议事室建设。


创新运行机制,夯实制度基础


盐城市普遍建成村民议事会、道德评议会等议事载体,探索开展“节晌茶”妇女议事会试点,尝试打造“普法+服务”“网格+调解”“法治+德治”“平台+明白人”的“4+4”新模式助力“援法议事”工作。


连云港市将“一委三会”社区治理模式融入“援法议事”运行机制,全面构建“党组织领导、议事会协商、村委会实施、监委会监督、村(居)民参与”的社区治理新格局。


宿迁市结合法治建设进网络,发挥“三官一律”和村(社区)法律顾问在“援法议事”活动中的指导作用。


无锡市如蠡湖街道美湖社区把每月8日固定为“百姓议事日”。


微信图片_20200922091804.jpg

▲溧阳市“百姓议事堂”


溧阳市推进“百姓议事堂”提升工程,完善“百姓议事堂”专家库,打造智慧百议堂微信小程序,推进“百议堂”信息化、智能化、专业化建设。


邳州市以议堂镇为试点,创立“智慧社区平台”APP,将“援法议事”设为单独模块。


太仓市结合城乡社区“五事”协商工作机制,选取1-2个不同主体、运行成熟的自治组织,确定为“援法议事”机构。


南通市通州区高标准推进“有事好商量”协商议事室建设,健全“五位一体”党建惠民联动工作体系,推行提户知人、提人知事、提事知情“三提三知”工作法。


微信图片_20200922091807.jpg

▲泰州市姜堰区张甸镇探索建立“援法议事半月谈”


泰州市姜堰区张甸镇探索建立“援法议事半月谈”议事会制度,利用“半月谈”平台,与村民签订《道德公约》、普及法律知识、开展“四会”评议,积极推进依法议事。


在此基础上,全省各地强化责任督导,加大牵引推动力度,南京市明确把活动成效纳入市对区综合考核“深化法治创建”指标和市级机关绩效考核“依法办事(行政)”指标。


苏州市将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全面依法治市年度综合督察、监测评价考核和法治镇(街道)创建活动考评范畴。


无锡市滨湖区开展城乡基层活动时,将“援法议事”纳入法治政府示范区创建范围,形成政府主导、法治办具体实施、部门社区联动、全民参与“援法议事”工作的良好局面。



“援法议事”活动是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新探索,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新举措,是总结推广基层依法治理实践经验的新样本。

开展城乡基层“援法议事”活动,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、政府负责、民主协商、社会协同、公众参与、法治保障、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,推动实现社会和谐共治,为加快推进我省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了基础。

——江苏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、省司法厅厅长  柳玉祥



来源:江苏司法行政在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