连云港市司法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,围绕群众关切的法治领域热点难点问题,推出十二项法治惠民举措,进一步提升群众法治获得感和满意度。
实施法律援助惠民提优项目
鼓励市律师协会班子成员和律所高级合伙人分类组建法律援助民事、行政、刑事名优法律援助律师团,率先领衔办理法律援助案件。
聚焦案件质量闭关管控短板,制定《案件质量全过程闭环管理办法》,有效提高法援案件质量和群众满意度。
年内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不少于4700件,新增法律援助站点50个,培育2个以上法律援助示范点。
新培育4200名“法律明白人”
在2021年全市培育7600名村(社区)“法律明白人”的基础上,新培育4200名。
及时总结培育“法律明白人”的成功经验、特色亮点,挖掘选树先进典型,宣传“法律明白人”先进事迹,营造全社会关心、理解、支持、参与“法律明白人”培养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。
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
不断创新包容审慎柔性执法,调整全市基层行政裁量基准,深化行政执法监督平台应用,深入推进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。
开展基层行政执法行为专项监督,提升基层行政执法水平。完善法治建设监测评价机制,加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巡察督察。
推动“援法议事”城乡基层全覆盖
持续推进城乡基层“援法议事”活动,健全完善长效常态管理机制,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村(社区)治理架构,引导村(社区)群众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依法制定和完善自治章程、社规民约等民间自治规范,推动城乡基层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协商、决定、办理、管理、监督群众自治事项,促进政府治理、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动。
开展非诉进网格“百千万”解纷行动
开展非诉进网格“百千万”解纷维稳行动,通过百个调解组织、千名调解员化解矛盾纠纷十万件。
组织开展社会矛盾积案清理,实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“百日攻坚”,全年通过非诉方式化解矛盾纠纷十万件以上。
发挥“苏解纷”非诉服务平台作用,注册量突破10万人。
推动涉民生领域立法工作提质增效
发挥立法民意直通车作用,推动涉及民生立法项目起草制定。
开展法律实施效果评估工作,形成评估成果,进一步提高法治实施成效。
深化“产业链+法律服务”
深入推进“产业链+法律服务”专项行动,着眼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,聚焦石化、生物医药、化工新材料等我市重点产业集群和标志性产业链,打造具有示范引领性的产业链法律服务品牌。
深化“万所联万会”机制,持续推出面向小微企业的法律服务产品。开展“小微企业法律服务月”活动,引导律师、基层法律服务机构开展困难企业法律帮扶,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开展“法治体检”,支持帮助解决运营发展、风险防范等难题。
打造公共法律服务示范窗口
升级建设市级公共法律服务、非诉讼服务、行政复议、法律援助、仲裁服务等综合性法律服务示范窗口。引导大型律师事务所、仲裁机构等到县域设立分所、办案点,推动法律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覆盖。加大智能化、自助式公共法律服务终端投放,方便群众寻求法律服务。制定园区企业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事项清单,推进产品研发。
开展劳动争议化解维稳专项行动
联合市总工会、市人社局、市法院开展“非诉化解劳动争议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”专项行动。在各级非诉讼服务中心,设置劳动争议非诉讼服务接待窗口,完善市人社局劳动仲裁非诉讼服务机制,打造非诉化解劳动争议工作阵地。
整合市总工会、市人社局、市法院非诉讼服务分中心化解劳动争议专业团队资源,建立和运用非诉化解劳动争议“链条式”服务平台和方式,推动形成非诉化解劳动争议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。
推动司法所法治工作能力
研究制定基层司法所职责任务清单,全面推开司法助理制度。建立完善司法所长列席乡镇(街道)党政工作会议制度,推进乡镇(街道)依法决策、依法行政、依法治理。
优先选配有法律职业资格的人员,强化岗位专业培训,提升司法所长法制审核和法治工作能力,确保重大事项合法性审查工作规范有序。推进“五型司法所”建设。
推行公证便民惠民举措
推进远程视频公证向乡镇公共法律服务中心、村居社区服务中心拓展,为群众提供到家门口的公证服务。
持续开展“公证进乡村、服务近距离”活动,加强公证宣传指引,方便群众提前咨询和预约办理公证业务。
严格实行公证一次性告知和证明材料清单管理制度,规范业务接待规程流程,提升窗口服务能力水平。
降低部分涉及企业、民生公证收费标准,对享受低保待遇人员、重度残疾人员申请办理的部分公证减免比例不低于50%,对80岁以上老人首次办理遗嘱公证,免收遗嘱公证服务费。
提升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水平
加强刑释解戒人员引导教育帮扶,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帮扶工作,促进特殊人群更好更快融入社会。加强特殊人群未成年子女结对助学。提升视频会见系统使用效率,开展常态化视频会见。全面开展社区矫正损害修复工作,提升教育矫治工作质效,推进“智慧矫正”建设。
(来源:连云港司法行政在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