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州街道敲门行动:敲出基层治理新温度
信息来源:海州政法 发布日期:2025-11-21 浏览次数:   字号:【

“咚咚咚……”在海州街道的街巷里,这声敲门不再是偶然的拜访,而是基层治理直达民心的“温暖信号”。告别“一阵风”式的服务,海州街道将敲门行动从“全面覆盖”升级为“精准滴灌”,以“巷理事—巡回调解—小巷法官”为核心,构建起“前端预防—中端调解—后端法治保障”的闭环治理机制,每一次敲门都敲除安全隐患、敲开居民心门,让基层服务“不打烊”,治理有温度。

前端预防:巷理事扎根街巷,筑牢矛盾“第一道防线”

微信图片_2025-11-21_102554_019.jpg

108 名巷理事化身基层治理的“民情触角”,每日穿梭在楼栋小巷间,以“敲门走访+民情站议事”模式,倾听居民生活难题、收集社区服务建议。新建社区网格员敲门时发现王奶奶正为房屋漏水发愁,当即查看漏水点、联系维修人员,全程陪同协调,维修后还帮忙清理水渍。看着干爽的屋子,王奶奶笑着夸赞“你们真是贴心人”。

砚池社区更在此基础上推出“5 分钟”入户服务,聚焦居民日常所需,提供自行车维修、煤气设备检查、生活物资代购、短程跑腿、快递收发等便捷服务,把群众“小事”当 “大事”办。截至目前,该服务已累计开展 1300 余次,切实提升了居民生活便利性与幸福感。

微信图片_2025-11-21_102559_395.jpg

从生活琐事到公共设施分歧、权益诉求表达,巷理事都第一时间响应。面对邻里摩擦、家庭矛盾等常见问题,巷理事用“家常话”讲清道理、用“土方法”化解分歧;遇到超出能力范围的复杂纠纷,便及时同步矛盾线索给巡回调解队伍或小巷法官,从源头避免矛盾升级,筑牢基层治理的第一道防线。

中端调解:巡回调解主动出击,多元化解居民纠纷

以街道司法所为牵头单位的巡回调解队伍,是矛盾化解的“移动枢纽”。秉持“随时响应、就近服务”原则,通过巷理事反馈、12345 热线、综治中心转办等多渠道捕捉居民诉求,常态化开展一线调解与“送法上门”服务。

工作中坚持“情理法融合”思路,变“被动接访”为“主动化解”,针对各类民生纠纷主动上门沟通协调,平衡各方诉求。遇到专业法律问题时,及时邀请小巷法官提供支持,确保调解方案合法合规;调解后交由巷理事定期回访,巩固成果、防范矛盾反复。

微信图片_2025-11-21_102605_620.jpg

后端保障:小巷法官专业支撑,为居民权益“兜底”

小巷法官作为基层治理的“法治后盾”,既为巷理事、巡回调解提供专业法律支持,也为居民权益筑牢“安全阀”。对于巡回调解无法达成一致的疑难纠纷,通过上门法律咨询、出具法律意见等方式,引导居民通过合法途径解决,避免矛盾激化。

同时,每月定期开展法律培训,聚焦民间借贷、物业纠纷、婚姻家庭等高频领域,提升巷理事和巡回调解员的法律素养,助力前端预防与中端调解工作规范化开展。截至目前,已累计提供法律咨询 80 余次,出具法律意见 23 份,用专业力量守护居民合法权益。

协同联动:民情站搭起“连心桥”,凝聚治理合力

街道党委协助建立的“鼓楼小院”“城根恳谈会”等民情站,既是居民议事的“微阵地”,也是三方联动的“中转站”。定期召开的“三方碰头会”上,巷理事反馈诉求线索,巡回调解通报工作进展,小巷法官解读法律政策,共同商议服务优化方案与矛盾化解策略。

南门社区更依托民情站走出“文化赋能治理”新路,非遗节目叠落《银台报喜》、南调《黄昏卸得残妆罢》等展演广受好评。社区以“老海州布艺坊”“五大宫调艺术团”为载体,开展非遗体验活动,传承人李秋红、封秀丽等带动居民参与,通过直播带货、研学交流让非遗“活起来”“火起来”,实现文化传承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。

从“敲门问需”到“闭环治理”,从“单点帮扶”到“协同守护”,海州街道的敲门行动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,用联动网络解决民生难题,以文化赋能拓展治理维度。下一步,街道将继续优化民情站功能、完善三方联动机制,让每一次敲门声都成为“温暖的约定”,让基层治理的“最后一公里”既有温度、又有力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