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节假期已然结束
大家纷纷回到工作岗位
骗子们也“上岗”了
当大家在直播购物
浏览视频的同时
骗子们也将目光瞄准了直播平台
他们设下虚假交易骗局
目标是掏空你刚到手的“红包”
1、警惕直播间弹出虚假广告信息
轻松高薪的招聘、物美价廉的代购,这些广告信息总能轻而易举地吸引年轻网友和在校学生们的注意,而年轻人正是网络直播的主要受众群,因此一些不法分子选择在网络直播平台投放虚假广告,引诱社会经验不足的年轻人上钩,再以各种借口要求转账进行诈骗。
【相关案例】
小王在看直播的时候看到有卖榴莲的广告,主播一直在夸榴莲好,是东南亚进口的。榴莲看着非常新鲜,价钱也合适,想到自己和家人都喜欢吃,小王就加了主播微信好友,并问对方购买一个8斤价格144元的榴莲。对方称要在支付的备注下写姓名和省略号,小王按照要求支付了144元,对方称小王没有备注省略号,财务做不了账,让她再扫码支付一次,备注好名字和省略号,之前一笔会在晚上6点钱退回,小王就又扫了一次144。两次扫过之后,对方又称让小王再扫300元,不然之前的两遍就会被冻结。无奈之下,小王就又按照对方要求扫了300元。对方让小王把微信收款码发给他,并在上面填写001875,后小王按照对方的要求操作。没想到微信支付密码后卡上被盗刷1875元,共计被骗2463元。

【警方提示】
目前互联网商业发展迅速,通过各种网络平台购物越来越多。购物前要弄清楚对方的真实情况以及售后保障,不要轻易给对方转账汇款,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。
2、警惕假冒明星以充值返利为由实施诈骗
假冒名人事件并不新鲜,在“眼球经济”时代则更加光怪陆离。这些年,从一堆真假莫辨的“名人”语录,到不知源起的“明星”代言,再到如今泛滥成灾的假冒账号,可谓花样层出、变本加厉。先吸引眼球、赚取流量,后索要礼物、推销产品,已明显涉嫌诈骗。放眼视频平台,这样的骗术“模板”大有产业化之势,自以为搭上名人,实际上落入骗局、损失钱财的用户大有人在。
【相关案例】
小郁在某App上刷短视频,无意中看到一段明星自拍录制地唱跳视频。在这段视频的最后,小郁看到发布人自称有不少明星的QQ号,其中正好有小郁喜欢的明星。追星心切的小郁主动加了对方的QQ。此后几天,小郁时不时就会去对方QQ空间浏览,看看“偶像”今天出席了哪些活动,发布了哪些片场花絮。看到“偶像”参与的各种活动后,小郁很激动并且对其深信不疑。又过了几天,小郁通过对方提供的二维码进入了粉丝群,并在群公告里看到一条粉丝活动信息,称只要粉丝将自己的微信余额截图发送给管理员,验证过后就可以领取明星发放的价值3888元的福利。小郁二话不说就把截图发给了管理员。管理员让小郁添加了另一名技术员为好友,技术员操作后称因为小郁账户异常,需要进行激活处理。按照对方要求,小郁接连三次汇款共计13980元进行“账户激活”,直到对方第四次要求小郁转账时,她才意识到不对劲,报了警。

【警方提示】
短视频爱好者们不要轻信短信视频平台上带有营销、钱款等性质的视频,更不要轻易向对方转账汇款,如发现被骗立即报警!
3、警惕以恋爱为名实施诈骗
犯罪团伙为非法获利,聘用“女主播”和“业务员”,利用“女主播”网络直播吸引男网友观看,“业务员”则冒用“女主播”的头像、虚构身份信息,在网络社交和相亲平台上,吸引男性网友添加好友,通过固定“话术”迅速与受害人发展成为情侣关系,在日常聊天中不时嘘寒问暖,以过生日、与其他主播PK、完成任务后结婚等为由,诱骗网友到网络直播间给“女主播”送礼物,从而达到诈骗钱财的目的。
【相关案例】
小张在某社交媒体App上认识了一名女网友,随后两人就加了微信好友。两人在微信上聊了一段时间后,女网友告诉小张自己是一名网络主播,并通过微信给小张发了一个直播链接,希望小张能到直播间支持自己。自觉和对方已相当熟悉,小张也没犹豫,就通过链接进入了一个直播平台,并输入女网友发过来的房号进入了一个直播间。
进入直播间后,小张发现正在直播的果然就是朋友圈那个女孩,就在直播过程中,女网友还通过微信发信息告诉小张,自己正在直播平台上和其他人进行“人气PK”,希望小张买礼物打赏自己,帮助自己赢得PK。为进一步发展和对方的关系,加上直播中不时出现的鼓动性弹幕,小张就直接充值购买了一系列礼物打赏给对方。最终,小张花费了14000多元用于购买礼物打赏。

【警方提示】
网络骗局花样多,网上交友需当心。近年来,直播平台兴起,一些不法分子也借机进入了这一领域进行诈骗,镜头对面清纯可爱的“美女主播”可能是现实中的“抠脚大汉”,一旦发现被骗,要及时报案,并提供相关证据,这将有效协助警方侦破案件。
4、警惕骗子潜伏直播间进行诈骗
不法分子假装成普通网络买家“隐身”在正规商家的直播间里,以“转赠优惠券”吸引网购市民上钩。之后,骗子又以“低价”和“中奖”为诱饵,接二连三地对上当市民实施诈骗。
【相关案例】
林女士观看直播时有陌生网友在直播间里留言说,自己有多余的优惠券可以转赠,想要的网友可以与他联系。林女士马上添加了这名网友的微信。对方先向林女士索要了支付宝账号,谎称后续会将优惠券发放到林女士的账号当中,后又向林女士推销说,自己实际上是在做一些化妆品的生意,而且是有优惠。林女士挑中了这名网友推荐的三款化妆品,价格共计666元。等林女士付完款后,对方又发来一个抽奖活动的链接,叫林女士试试手气。林女士参与了6次抽奖,抽到4部手机和两个限量款名牌包。
对方告诉林女士,可以选择邮寄奖品或将奖品折现兑奖。林女士考虑后,决定直接折现。对方又要求林女士,中奖了要缴纳一些税款,林女士考虑到奖品比较丰厚,于是又通过微信,将6666元所谓的税费,转到对方指定的账号当中。林女士刚把钱转出去,对方立刻就把林女士的微信拉黑了。等了几天,林女士也没收到优惠券、化妆品和中奖的手机、名牌包。

【警方提示】
有参与网购的市民在网购时切莫贪图小便宜,不要轻信陌生人发来的“优惠信息”,购买商品或者参与活动应尽量选择正规平台,无论如何,不要轻易向陌生账号转账汇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