连云港市党建引领“五心级”小区治理持续释放法治红利
信息来源:连云港司法行政在线 发布日期:2024-12-24 浏览次数:   字号:【

近年来,连云港市以加强党对基层工作领导为前提、以扩大基层民主协商为核心、以加强权力监督为重点、以实现基层善治为目标,推进建设组织架构完善、工作机制健全、法律供给充足、治理成效显著的党建引领“自治+法治”小区,以点带面,示范引领,全力打通社区治理“微循环”,为全面依法治市注入强劲动能,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。

一是打造党建引领“红心”工程

在 “一委三会”社区治理模式实践经验基础上,全面梳理“小微权力清单”“监督责任清单”“流程事项图”,厘清小区物业服务项目和业主委员会权责事项。全市61个小区探索实践党建引领“自治+法治”模式,打造“红色法治”阵地,开通“红色热线”,开放“红色服务窗口”,设置“红色意见箱”,24小时接听群众来电,做到件件有记录,笔笔有回音,年内共接受群众来信来访1.2万余人次。建立“红色监督员”制度,挑选具有一定群众基础和较强管理能力的党员,和业委会共同监督社区事务决策运行各环节。将“援法议事”与民主决策、民主管理、民主监督等基层自治实践相融合,将法治嵌入议事规则和议事流程,建立小区议事会前征集意见、会中依法民主议事、会后加强监督运行机制,确保议事主体参与的广泛性和法律论证的权威性。

微信截图_20241224084912.jpg

二是建强小区治理“热心”队伍

进一步整合专业力量,广泛吸纳社区中知法守法、明理尚德的居民和各方代表人士参与,积极引入“三官一律”等法治人才,将小区老党员、老军人、老模范和社区工作骨干培养成“法律明白人”,将社区领导班子成员、人民调解员、网格员、居民小组长等培育成“法治带头人”,深入开展“法治社区建设带头人素质提升工程”和“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”,广泛吸收“法律明白人”共同参与村规民约修订、公共事务管理法律审查等工作,将指导、培训“法律明白人”参与法治实践纳入村(居)法律顾问职责范围,每月为“法律明白人”开展不少于一次法治讲座、法治培训,今年以来共组织线上线下培训345场次,参与2.4万人次。

微信截图_20241224084923.jpg

三是提供送法上门“贴心”服务

推动人民调解、律师调解、行政调解、行政复议、行政裁决、公证、仲裁、司法鉴定等8类非诉服务进小区,提供矛盾纠纷调处化解“上门服务”。探索建立“1名法律顾问+1张联系卡+1份服务目录+1套考评制度”的运行机制,围绕民生事业、经济发展、巩固脱贫等开展“法律体检”,加强“法润民生”微信群智能化建设,为基层群众提供普惠优质高效公共法律服务。在小区制定规范停车秩序、物业管理、基础设施等制度时,安排法律顾问参与合法合规审查,以专业视角把好法律关口。组织律师深入小区对物业收缴、停车位管理、毁绿种植、垃圾分类、噪音扰民等事项进行“把脉问诊”,实现居民不出小区就尽享法律咨询、纠纷调解、民意收集等服务。

微信截图_20241224084936.jpg

四是打造矛盾化解“舒心”平台

借助“有事好商量”“物业调委会”“援法议事室”等阵地,问民声、解民忧、促新风,激活居民参与法治实践的“末梢神经”。各县区、功能板块先后选聘87名资深调解员就近入驻小区,通过挂联人员精准下沉、专职联络员、联席会议、典型案例发布等,健全完善诉前分流、调解前置、示范调解、诉调对接、繁简分流等工作机制,进一步抓实抓细诉调对接工作,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。始终坚持矛盾纠纷联调共治、源头防范、前端化解,定期研判小区风险隐患及疑难矛盾、信访维稳形势、重点人员动态等,制定预警防范措施,从源头遏制各类事件的发生。2024年,各地共开展“援法议事”活动713场次,为小区治理出谋划策,解决居民的“烦心事”。

微信截图_20241224084947.jpg

五是营造和谐法治“安心”环境

依托连云港市山海文化、西游文化,积极打造法治文化广场、法治文化长廊、法治小游园、“援法议事亭”等法治宣传阵地,建成民法典主题公园、伊云湖法治文化公园等10余个“山河湖海”品牌阵地。全市建成30个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,开展法治文化需求收集。结合连云港剪纸、版画等非遗文化,开展非遗法治文化作品征集评选活动,将非遗及书画等法治文化作品在社区内展览,以活跃的法治文化活动推动法治观念入脑入心。2024年,全市共开展法治文艺汇演、法治书画展览、法治图书阅读、法治微电影联播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1700余场次,实现了法治宣传常态化、长效化。